今年以来,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推动全市信贷增长实现历史突破,2022年常州市本外币贷款增量超2000亿元,全年增量创历史新高,全市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增强。
(资料图片)
压实工作责任,引导金融机构“勇挑大梁”
一是加大窗口指导。组织召开全市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,将全市贷款总量目标分解细化至各金融机构,逐家约谈主要金融机构,建立信贷投放日报制度,有效把控工作推进节奏。二是强化调研督导。对年末信贷增长预计数偏离目标值较大的金融机构,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许永伟行长带队逐家现场调研督导,实地了解信贷投放堵点,推动化解制约因素。三是注重发挥合力。全面摸排梳理贷款投放影响因素,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、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汇报,争取政策助力和工作支持。初步统计,2022年全市本外币贷款增量达到2051亿元,全年增量实现历史性突破。
实施专项行动,信贷资金支持重点领域
一是实施金融支持“532”发展战略的八项工程,下发并定期监测基础设施建设、设备更新改造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“三项清单”融资支持情况,加快重点项目贷款投放,11月末,全市基础设施、制造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2.30%、22.94%。二是提请市政府研究出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,扩容绿色企业(项目)名录库,建设绿色数据采集平台,推动建立“常绿分”评价模型、开发“常绿贷”信贷产品,三季度末,全市绿色贷款同比增长75.48%。三是开展“金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”专项行动,强化企业名单信息共享,创设“专精特新”专属金融产品,拓宽多元融资服务,11月末,全市“专精特新”、科技企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34.13%、34.51%。四是开展“纾困龙城 服务民生”专项行动,创新推出“常个贷”业务,全力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。指导金融机构建立“四贷”长效机制,持续开展全市首贷户考核,加大延期还本付息力度。11月末,全市普惠小微、涉农贷款、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分别同比增长34.85%、24.83%、41.52%;前11月拓展首贷户5336户,完成率138.4%,累计延期贷款超633.3亿元,惠及市场主体1.7万户。
争取资金支持,企业融资成本持续降低
一是加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支持。积极向上争取再贷款、再贴现额度,全市再贷款、再贴现限额合计达181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加11亿元。1-12月,累计发放再贷款、再贴现354.74亿元,同比增加86.76亿元,增速达32.38%。二是加快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落地。绿色金融领域累计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7.28亿元。科技创新领域累计发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116笔、9.46亿元,撬动信贷投放20.04亿元。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比例由1%提高至2%,前三季度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激励资金1.61亿元。三是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。定向发放等额资金激励,引导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1个百分点,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财务成本。11月末,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.09%,同比降低0.43个百分点,利率水平在全省排名(从低到高)第二。
主动超前谋划,全力做好2023年重点工作
一是积极推动贷款总量持续增长。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,加大信贷投放力度,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。在增速方面,推动贷款增速持续较快增长,继续保持苏南领先位次;在增量方面,在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,为实现GDP超万亿提供更有力度、更高质量的金融支持。
二是全面支持建设“现代化常州”。扎实推进金融支持“532”发展战略八项工程,引导资金加快投向实施“532”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、重点领域、重点区域。加快引导资金投向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更好发挥“新能源之都”赛道优势。持续加大民营小微、乡村振兴、个体户等薄弱环节支持力度,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。
三是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水平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,积极打造“常绿贷”“常个贷”“常农贷”和“常信贷”等区域特色金融产品,不断形成地方金融品牌。主动向上争取更多政策性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,持续发挥利率市场化改革效能,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。积极推动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,促进更多试点政策有效落地。
关键词: